東森YOYO幼兒園,您的寶貝的第二個家

2017年12月13日 星期三

分享前,先詢問孩子願不願意分享

每次只要一放假,軒軒就會吵著要去公園玩,因為那裡有好多玩伴,比自己一個人待在家裡有趣多了。去公園玩,可以讓孩子跑跑跳跳、充分消耗體力,還能學習如何跟其他人相處,而媽媽只要在一旁陪著,倒也樂得輕鬆。

出門前,軒軒特地挑了自己最喜歡的玩具──變形金剛,迫不及待地帶著它一起到公園玩。
「咻!咻!你看這是我的變形金剛,它會飛喔!」軒軒向幾個玩伴展示著自己的寶貝。
突然,有個大小孩伸出手搶走他手上的玩具,嘴裡還說著:「變形金剛不是這樣玩啦,我教你!」

看著自己最心愛的玩具被搶走了,軒軒頓時不知所措,只好轉頭向媽媽求救:「媽媽──你看啦,那個哥哥搶我的玩具!」

「沒關係啦,不要那麼小氣,借哥哥玩一下又不會怎麼樣,媽媽不是跟你說過要分享嗎?」
「可是……可是……」軒軒覺得委屈極了,為什麼明明是別人搶走我的玩具,媽媽不但沒有幫忙拿回來,還叫我要分享呢?

這樣的情景,相信所有的爸媽一定都不陌生吧?很多家長跟我說,遇到類似的狀況,我們都有把握機會教育,教孩子如何學習分享,但是他們總是不願意,真的很傷腦筋。
分享,並不是每個人天生就會,而且跟孩子的個性也有很大的關係。大人們都會跟孩子說:「要跟別人分享!」但他們小腦袋瓜裡想的卻是:「為什麼我要分享?」
爸媽們不妨也思考一下,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分享?如果以社會發展學的角度來看,人類是一種以生存為目的的動物,為了讓自己生存得更好,因此會把「多的東西」分享給別人。歸根究柢來說,分享是為了讓人際關係變得更好。但是,對於不懂人情世故的幼兒而言,他們為什麼要分享?這些玩具都是他們的珍寶,怎麼可能心甘情願地讓給別人玩呢?請孩子把玩具借給別人玩,對他們來說並不是「分享」,而是感覺東西被拿走了,是一種「給予」。

分享不是給予也有獲得
如果要讓小朋友學會分享,首先先讓他們覺得這是一種「交換」,也就是在分享的過程中,他們也能得到一樣東西,而不是無條件把自己的玩具讓出去。這樣一來,孩子會發現「分享」能讓他們得到實質的物品,慢慢成長之後,他們才能感受到「分享」也能獲得心靈上的滿足。
當孩子年紀還小時,我並不建議家長教他們「分享」的觀念,例如公園裡的那位哥哥想要玩變形金剛,可以跟他說:「那我們來交換你帶來的小飛機。」用這樣的方式,讓孩子學會不只是分享,也懂得怎麼去交換別人的玩具來玩。如此一來,人際關係才能獲得平衡的發展。
分享時要徵得當事人同意
我要提醒爸媽們,一定要徵求孩子的同意之後,才能跟別人交換玩具,而不是在沒有告知他們的情況下,把玩具拿給別人。當孩子的玩具被搶走時,媽媽通常不好意思要回來,就會說:「大家一起分享嘛!」其實,這樣是不對的,媽媽的反應只是在粉飾太平而已。
我們先來假設一種狀況,爸爸的手機放在桌上,孩子想要拿來玩,如果什麼都沒說就直接去拿,大家一定都知道這種行為是不對的吧!如果媽媽跟孩子說:「你要跟爸爸說手機借我喔!」孩子照做了,媽媽說:「你好棒,你都有告訴爸爸!」接著,就把手機拿給孩子。這樣做,是正確的嗎?
不妨想一想,過程中是否少了什麼?沒錯,少了當事人的同意。跟爸爸借手機,當然要他答應後才能拿,怎麼會是媽媽說可以拿就拿呢?
家長在教導分享的概念時,一定要完整,不是只有告知而已,還要對方同意,甚至需要承諾什麼時候會歸還。若孩子真正懂得分享的意義,才會曉得借東西是要徵求對方的同意才行。

正向回饋,孩子更願意分享
如果硬要孩子把東西分享出去,在不情不願的狀況下,得到的都是悲傷難過的情緒。當他覺得分享不是一件好事,以後就更不可能會分享,甚至會把自己的東西看得更緊。此外,並不是發生問題時才跟孩子說要分享,而是應該事先預告:「等一下會遇到很多小朋友,你要大方地把玩具借給別人玩喔!」
當孩子來告訴你:「媽媽,我有把玩具借給別人喔!」也別忘了稱讚他:「你好棒喔,懂得分享,那我們現在來玩別的吧!」孩子會覺得自己分享後不但得到大人的稱讚,還可以玩別的,更能增強分享的動機。

孩子不願分享時勿強迫
我們再回到剛剛的案例,當孩子的玩具被搶時,對方的媽媽沒有作聲,要求自己的小孩把玩具還回來。我們很難去管教別人的孩子,也無法指責其他的家長,但可以引導自己的孩子如何拿回被搶的東西。此時你可以跟孩子說:「你跟哥哥說,那個是我的玩具,請還給我喔!」當然,對方家長看到這樣的情況,可能會說:「有什麼關係,借玩一下而已嘛!」旁人也可能會覺得你的孩子怎麼那麼小氣,都不會分享。
這樣的情況,我稱為:「挑釁的言語」或「情緒勒索」,不要受到周遭的人的影響,此時更應該教導孩子:「以後記得喔,要借東西一定要得到別人的同意才可以!」如果孩子還想玩,也可以教他跟對方說:「我還沒玩好喔,等我玩好再借你。」

想想看,如果有陌生人要跟你借手機,你會借嗎?你會分享嗎?如果對方硬要拿,你一定也會覺得不合理吧。同樣的,我們應教導孩子分享時也要合情合理。有多出來的東西,或有意願分給別人,那才叫做分享。千萬別用大人的角度或大人的價值觀去看待孩子的玩具,認為那只是小東西,沒什麼。如果玩具是花費五、六萬買的,你還會輕易就叫孩子分享嗎?每個玩具對孩子而言都是寶貝,即使價格只有十元、二十元,對他來說也是意義非凡。

2017年5月5日 星期五

我不要玩具,只要陪伴


爸媽說:「我這麼打拚,還不是為了孩子的未來!」然而一星期見不到一次面,一天說不上幾句話,那樣的未來在哪裡?那樣的愛有什麼基礎?

四歲的安德列牽著我的手,望著其他每個孩子的手裡,不是牽著他們的爸爸、媽媽就是親戚。他的眼淚懸在眼眶邊緣,口口聲聲說著:「我的爸爸和媽媽會來的,一定會來的!」而我知道他的爸爸媽媽是不會出現的,因為今天早上他們離開前,已經對我說:「實在沒有辦法請假……」而我怎樣也說不出實情。不用多做解釋,他是唯一一個沒有親人陪的孩子。我不知道,我要是他,我會不會那麼勇敢?
這是學校一年一度的「親子教學」日。星期四的早上,九點整,教室門口,就已擠滿了家長,等著要走進教室,與孩子共度教室活動。在這短短的一個鐘頭裡,孩子當老師,帶領自己的爸爸或媽媽一起工作或遊戲。但安德列的媽媽和爸爸,是很少很少在這種場合出現的,因為他們工作很忙很忙……
安德列的例子,並不特殊,他不是唯一碰到這種情況的孩子。有愈來愈多的幼兒,他們感受的愛,來自堆積如山的玩具,而不是來自每天晚上爸爸媽媽和他的談天、擁抱和說笑。那些爸媽說:「我這麼打拚,還不是為了孩子的未來!」
但是,「未來」都是由每一個今天所組成的;每一個深情的愛,都是由日積月累的相處所構築起來的。一星期見不到一次面,一天說不上幾句話,那樣的未來在哪裡?那樣的愛有什麼基礎?而我們的幼兒在那樣薄弱的愛中成長,所呈現出來的成長挑戰和問題,是不是也愈來愈多了呢?
仔細客觀的想想,我們習以為常的說:「這個社會有愈來愈多的問題兒童。」這樣的說法,其實很表面。每一個兒童,都不會是問題;是他們成長的家、和社會出了問題!有愈來愈多的大人,道德標準愈來愈薄弱,傷害了自己的家和別人的家。有愈來愈多的爸爸媽媽,上班時間愈來愈長,孩子回到的,只是一間有屋頂的建築物,而不是家……
愛孩子,是有條件的!是要付出代價的!那個條件,是他要有你的陪伴。那個代價,是他要你在他身旁關心他!
跟著你,他才學會愛和被愛
這是一幅再熟悉不過的畫面:你忙著做飯,才幾歲的他,就繞在你腳旁,也拿著鍋鏟敲敲打打的「炒菜」;你打著電腦、寫著字,纏在椅邊的他,也蹲在那兒,像握鋤頭般的拿著筆「寫字」……從清潔工作到打點節日,從客廳到廚房,不知道為什麼?他就像個影子似的,一定要跟你在一起。
人生中再也沒有這樣一段時期,他會像現在黏你黏那麼緊,又這麼喜歡學你。再想一想,人生中也沒有任何一段時期的發展,會像○~六歲間這樣,以無法想像的速度成長。這之間,你看出了什麼奧妙和關聯嗎?是的,你的寶寶得跟著你,快速發展他所需要的智能、社會和情緒資源,才得以滿足。你的寶寶得跟著你,才能學會如何愛和被愛。在這時期裡,你就是他的全部!
跟著你,他的眼睛才看見了各種動植物和不一樣的人;跟著你,他的耳朵才聽見了歌聲、雜音、語言、動物的叫聲和海浪的呼吸;跟著你,他的嘴才嚐到了甘甜、苦澀、美味和難以入嚥;跟著你,他的手才觸摸過柔軟、凹凸、毛絨絨和硬梆梆;跟著你,他的鼻子才聞見了花香、腐臭和陽光的味道……
因為你在他身邊引領,浮世三千中的點點滴滴,在他大腦裡形成連結,有了意義;因為在一起打點,聖誕樹的光環,閃爍著手攜手的笑聲;因為在一起吃飯,是火雞也好,是餃子也罷,每一口都有愛與被愛的味道;因為在一起看煙火,每一團火焰裡都點燃著希望;因為在一起,長大後的他,永遠帶著微笑,回顧對節日的記憶,承續著家庭的薪火。
滿屋子的玩具,絕對抵不過你與他在一起玩的紙盒、木片。一盒又一盒的禮物,遠不如你在他身邊唸了一遍又一遍的那幾本「老書」。再輝煌、再騰達的未來,都換不回這短短的幼年。是的,現在的你就是他的全部。就讓他全心全意的靠著你、跟著你吧!因為,你的孩子需要你……
以他的「需要」來關愛他
聖誕節放假前,我一個一個的帶孩子畫寫送給家人的卡片。五歲的法德,把他花了半個鐘頭畫好的卡片,拿到我面前。我一看,他的卡片裡,有五個人,就隨口問他:「有一個是你阿姨佩姬吧?」他搖搖頭說:「不是!不是阿姨,是你,珊卓拉。雖然你不是我家人,但我很喜歡你!你像我媽媽一樣好。」我感動也傷感的看著這個父母剛剛離異的孩子好久好久??我當然不如他媽媽愛他的深,但我了解他的過動,也知道如何和他玩字母和數字遊戲。他知道我真的關心他!
知道這世界上有人真的關心你,那種窩心,文字無法盡訴。相信有人把你放在心上,那樣的關懷,讓「富有」這兩個字,有了真正的定義。
不管是大人和小孩,假若我們知道這世界上有人,常將我們放在心上,以「我們的需要」來關愛,那我們就會成為心中有愛的人。假如,你也以「別人的需要」來接近周圍的家人、朋友、和小小孩,那你就是那個人或那些人真正的財富。
看見他人的需要,並不容易,因為我們往往只看見自己的需要;看見孩子的需要,並不容易,因為我們也常常只看見成人的面子和需要。但難不難做到呢?不難!只看你願不願意!你能不能從孩子的眼裡看見他,從孩子的心裡體會他?你能不能從孩子的驚喜中,看見他的驚喜?你能不能從孩子的快樂裡,體會他的快樂?
YOYO幼兒園大安分享: 以他人的需要來關愛,會讓你愛的人感到窩心、覺得擁有全世界喔!!


2016年3月2日 星期三

父母如何對付愛拖拖拉拉的孩子?

父母最糾結、煩惱的事情之一,就是寶寶做事磨磨蹭蹭,你看在眼裡心裡萬份著急,而寶寶卻不緊不慢地按照他的進度做事,心中的怒火估計會在各位父母的心中由此點燃了。如果了解寶寶磨蹭的原因,或許就有辦法解決這一難題了。

——孩子磨蹭是體驗兩三歲的孩子出現這種行為,是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目標」。也就是說,在他生活中,事情對於他來說,都只是探索和學習的過程。孩子跟大人的看法不一樣,他們可以花非常多的時間做一件事情,因為這是他眼中的正事。所以,父母就不難理解,孩子為什麼可以花上半個小時起床、洗臉刷牙可以慢慢磨蹭。大人有目標,刷完牙、吃完飯才能做其他事情,而孩子只是在「體驗」,跟大人的「完成」是不一樣的。

——多說「你做得真快」當然有生活中的事情必須要趕趕緊完成的。那麼,讓寶寶勤快起來,建議父母多鼓勵孩子。當孩子很快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大人可以說「你做得真快」或者「你這麼快做完,給媽媽幫了很大忙呢」。這個方法的好處也在於,如果孩子做事很拖拉,這麼被你一說,自己或許也不好意思,慢慢地也會快起來的。

——孩子分離兩難其實,兩三歲的孩子會處於一個糾結的階段,就是想跟父母分離,可心裡又有點不願意分離。而睡眠其實就是一種和爸爸媽媽的分離,所以才會出現睡前磨蹭。

——循序漸進改正說到怎樣幫孩子改正這個毛病,不要讓孩子依賴「長長的程序」。如果孩子養出了這個習慣,要改正就會很困難了。所以,採取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吧:一次改一點,第一次可以只能講兩個故事,下次就只能說一個故事。這樣可以減少寶寶對於「程序」的依賴。

——安排一個睡前儀式因為睡前儀式成為了某些磨蹭寶寶減輕分離焦慮的工具,因此父母也可以滿足寶寶這個需要,同時也不要太刻意,以免寶寶形成了依賴。所以,父母要做的不是減程序,而是讓每個過程變短。

——給他一點期待孩子吃飯慢,把米粒當作玩具玩很正常,這是他的小腦瓜在告訴運轉著。大人看這種情況,總會覺得很不妥,所以可以想辦法找點讓他覺得更好玩的東西。可以跟他說:「如果你快點把飯菜吃完,就可以……」大人很難直接要求孩子做什麼,但是可以另找一件他更感興趣的事情激勵他。

——胃口不好or吃飯有壓力有些孩子吃飯磨蹭是因為討厭吃飯,討厭導致胃口不好,胃口不好就沒有推動快快吃完飯的動力了。這個厭倦情緒的源頭或許是家裡吃飯時候,無數雙眼睛盯著他,都在催促著他趕快吃不喜歡的菜,導致吃飯倍感壓力,簡直跟受刑差不多。建議大人們收起「期盼的目光」,這樣孩子吃飯也輕鬆。

——天生慢性子有一些幼兒明顯的比其他孩子動作慢,不論在什麼情形下、做什麼事情都慢,即便是有強烈地外界刺激他仍然是行動遲緩,慢條斯理,緊張不起來。這類孩子的神經類型往往屬於相對安靜而緩慢型,這是孩子一生都不太可能改變的先天氣質。正所謂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家長首先必須接受這樣的現實,然後再想辦法慢慢改變。

——沒必要區分故意還是無意磨蹭
一般兩歲以內的孩子不會故意磨磨蹭蹭的,但兩三歲之後的孩子則已經開始,總是習慣性地說「不要」,用磨蹭來對抗父母的意志。當然,做父母的不需要區分孩子是不是故意磨蹭的,只要向他堅持你的「不可以」就行了。

2015年6月26日 星期五

爸爸媽媽必須了解「飢餓是本能」,不餓時即使硬逼也沒用,反而讓孩子學到「吃真是痛苦的事情」,唯一能幫助孩子的,就是想辦法增加孩子的胃口。

         瓜瓜從小就是不愛吃東西的孩子,「讓他多吃」一直都是周遭長輩的願望,你正苦思著孩子這樣的問題嗎?很想要擁有被孩子吃垮的日子嗎?那就先在心情上面準備好,馬上就能迎接這天的到來,下面是幫助瓜瓜增加食慾的具體做法:

一、排除心理不良狀態:當孩子感覺壓力大,缺乏被愛的安全感,有親近的人事物突然離開生活環境……等等,這些心理問題要盡早克服。

二、排除生理不良狀態:事先排除生病、過敏、受傷疼痛、腸胃病……等生理不適。

三、要求每天運動或增加活動量:平日在家跑跑跳跳,不要只讓孩子做靜態的事情,假日可以去遊玩,讓孩子自己走路。不餓常常是因為身體不需要太多熱量,如果活動量少,當然不需要吃太多,這是正常生理現象。

四、常常喝乳酸菌飲品:把腸胃道整頓一下,順便保養保養,還可能順便擁有良好排便習慣。

五、擴大胃口:

1.慎選給孩子糖果的時機:糖果還是可以吃,但如果要給孩子吃糖果,請在今天都不再吃正餐後才開始給予糖果;在瓜家通常是睡前兩小時開始。

2.越不吃就越不愛吃,初期不用堅持不給零食:在擴大孩子胃口的時期,可以多給孩子有營養的零食,首要條件必須孩子也愛吃,第二條件是非垃圾食物,第三條件則為體積較大的食物。

如果都不吃正餐,給些有營養的麵包或餅乾,加上幾餐牛奶、綜合維他命;確實能有效擴大孩子的胃口。我連蛋糕、麵包、玉米片,都是讓瓜瓜認為那是零食,久了孩子就認為那是零食,其實也能當作正餐,這樣他待會吃不吃正餐,我就能夠無壓力啦!

3.孩子吃零食的胃口明顯大增後:開始慢慢將零食放在正餐後頭吃,父母親可以開始堅持先吃飯才吃零食的規定,孩子的胃口變大後,對飢餓的忍耐力變弱很多,就會自己選擇先吃飯才吃零食。

這時候孩子就僵在旁邊不肯吃飯硬要吃零食時,請不要責備或做出不當管教,保持笑容與耐心,跟孩子耗下去絕對是正確的!孩子是因為你的不強迫,自己願意吃飯時,記得好好的抱緊他說:「真是我心愛的好寶貝!」

切記不能在這時候失去耐心打罵或威脅孩子,萬一真要淪於交換條件,也是以:「先吃完飯你就能吃零食囉!」而不是給孩子玩具或其他東西當誘因。吃零食反正也是在擴大孩子的胃口,玩具或其他東西就跟吃飯沒有任何關聯性。

六、其他注意事項:

1.絕對不強迫孩子吃飯:吃飯可以很快樂,只要不是追著他吃,打他或命令他吃。

2.給予適當份量:當父母的就只能自己拿捏囉!如果平常都吃得下,今天吃不下,千萬不要責怪孩子:「你是不是剛剛偷吃零食!」就算真是偷吃零食,責罵孩子他還是吃不下,對於事情沒有幫助性。


3.父母必須知道孩子也是有選擇性的:不好吃的食物,不用硬逼孩子吃,就算喜歡吃青椒也不必覺得偉大,每個人的口味都不同嘛!

4.和孩子同時同桌用餐:常常看到很多媽媽會先餵孩子吃飯,再自己坐上飯桌吃飯,其實孩子也能願意乖乖坐著吃飯,只要你多給他一些用餐氣氛—同桌吃飯;這也是瓜家的親子時間之一。

無論孩子會不會自己用餐,同桌吃飯不要太急忙,就算一邊餵孩子,一邊也能自己吃自己的飯,順便訓練孩子定點吃飯,沒有坐兒童餐椅也不會跑來跑去。

5.常偷吃零食,導致正餐吃不下:可以在偷吃的那餐做菜時,至少準備一道孩子非常愛吃的菜餚,讓孩子後悔自己吃零食的後果就是……吃不下愛吃的菜了!藉以得到反省的機會。


管教者必須了解「飢餓是本能」,不餓時即使硬逼也沒用,反而讓孩子學到「吃真是痛苦的事情」,唯一能幫助孩子的,就是想辦法增加孩子的胃口,不是什麼都不改變、或改變得不夠的情況下,就要求孩子改變食慾,這也未免太強人所難囉!

★教養小提醒

1.請先排除孩子生理和心理的不良狀態後,再增加孩子的食慾會更容易成功。

2.飢餓是本能,孩子不愛吃只要不影響到健康,不需要硬逼,反而容易讓孩子對飲食產生厭惡感。

2015年4月30日 星期四

總是愛爭第一的孩子?把握訓練三原則

孩子好勝心強,總是每件事情愛爭第一,例如搶著要第一個刷牙洗臉、搶著要第一個吃飯、搶玩具……卻又輸不起,常常會讓父母覺得很頭痛。因為只要受到一點點挫折,就一副好像別人對不起他的樣子,就在那裡生悶氣、不願意和解。

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是孩子個性不好,還是故意不配合呢?其實,在不同的年齡時,我們處理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孩子的想法吧!

希望得到認同的三歲

當孩子在三歲左右,會急切的希望自己「長大」,可以和父母一樣的厲害,也因此往往會特別執著於「第一名」,彷彿只要得到這個「稱號」,才能顯得自己受到認同。

當孩子出現爭先恐後的情況,特別是當有了弟弟或妹妹時,這個情況也就會變得相當明顯。隨著孩子在團體生活的經驗增加,開始學會分享之後,這樣的情況也就會漸漸的減少。而到了五歲時,孩子開始發展「自我控制」,才能真正達到溫和禮讓的表現。

其實「總是要當第一名」,並不是一個問題,而是隨之而來的「人際互動」與「挫折忍受度」的發展,才會是真正的問題。如果只是用命令或規範的方式,強迫壓抑孩子的「好勝心」,結果可能會導致孩子對事情提不起勁也缺少動機,結果變得很被動,這樣好嗎?但這會是有父母都不願意見到的事情。所以要如何引導孩子,也就變得非常重要,而不是單單是禁止而已。

先培養孩子三個原則

每個人都期望可以得到別人的「讚美」與「認同」,對於凡事都想要得第一的孩子,更是如此。想要得到「第一名」是一件好事,不過要引導孩子往正確的方向,建議可以安排競賽的活動,讓孩子有機會發揮。

但前提是孩子必須要符合三個原則,才能有適當的表現。

一、等待概念:

當別人還在做的時候,可以等待別人做完才離開的習慣。

很多時候,孩子明明是第一個做完的,但是做完就自己跑掉了,所以被老師處罰,就是因為缺乏等待概念。因為對於規則理解上的錯誤,所以就導致衝突的發生。

訓練:可以在吃點心時,讓孩子練習等待的時間,再漸漸延長。

二、輪流概念:

在團體遊戲的時候,必須記得誰先、誰後,然後才能依照順序出發。

如果輪流概念不佳的孩子,不單單會記錯出發的順序,也可能會出現堅持自已要做最後一次而生氣情況。

訓練:可以讓孩子練習發撲克牌,看看是不是可以發的準確,自然就可以練習到輪流概念。

三、挫折忍受度:

當在遊戲中可能會失敗時,還是可以繼續一起玩下去,直到遊戲完全結束。

如果挫折忍受度不佳的孩子,可能會因為失敗,而出現賴皮、破壞遊戲的行為,結果就導致同學不喜歡和他一起玩的情況出現。

訓練:練習當示範者:引導孩子一個人示範,一個人當第一。引導孩子想要當「示範」。

  讓我們一起引導孩子,在擁有強烈求勝動機的同時,也有良好的人際互動與挫折忍受度,可以讓孩子更勇於嘗試挑戰,學習讓事情越做越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