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森YOYO幼兒園,您的寶貝的第二個家
2015年4月23日 星期四
聰明的時間教養 從速度到態度
「我遇到很多媽媽,白天要上班,晚上還要盯著孩子寫作業,到十一點孩子功課還沒寫完,媽媽就崩潰了……」。
現在的爸媽一方面要搞定缺乏時間管理能力的孩子,一方面還要對抗無所不在的手機、電視、電玩、網路……蠶食鯨吞孩子的注意力與時間。面對雙重壓力的父母,除了整天盯緊孩子進度、嘮叨、提醒外,幾乎不知道該怎麼辦。
有什麼方法可以培養孩子管理時間的能力?時間管理是可以學習的嗎?愈來愈多專家指出,在這忙碌的時代裡,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時間管理工具,而是新的時間教養觀念。
忙碌時代,時間教養3大目標:
目標1 過去的時間管理是為了「更快」,現在是為了「更幸福」
網路調查發現,父母親最常對孩子說的話包括:「趕快寫功課」、「趕快洗澡」、「趕快睡覺」……總之,就是「趕快!」
然而,做好時間管理,不只是為了加快速度、提高效率,而是為了享受更好的生活,實現人生的夢想。《最後的演講》一書作者蘭迪.鮑許(Randy Pausch)在他生前的一場演講中提到:「管理時間最主要的目的不是為了效率,而是為了好的結果。」
從德國時間管理大師羅塔爾.賽維特(Lothar Seiwert),到美國成功學大師柯維(Stephen R. Covey)都指出,傳統的時間管理,追求速度、效率,卻往往讓人陷入與時間賽跑的惡性循環。過去的時間管理,教人運用各種管理工具,花十二小時的時間,做二十四小時的事,效率提高了,但人生的幸福感卻沒有提高。
在速度愈來愈快的時代,時間管理不再是與時間競賽,而是找到個人生命的平衡點。在健康的身體、成功的事業(學業)、愉悅的人際關係和生命的意義上,取得最佳的平衡點。
也因此,心理師王意中提醒:「很多父母教孩子時間管理,都是為了讓孩子可以有更多時間念書、準備更多考試,為的都是提高讀書效率。如果這樣一直下去,孩子的成長就會偏差。」
目標2 過去的時間管理是要完成「to do list」,現在是要實現「to be list」
要抒解時間不夠用的壓力,關鍵字,不是「更快」或更有「效率」,而是用「合適」的速度,做「重要」的事。目標不再只是把「to do list」(待做事項清單)完成,而是把「to be list」(自我實現清單)實踐。也因此,關於時間的教養,不是速度的練習,而是人生態度的建立。這種態度,來自於能夠發覺內心真正感覺重要的事情,並學習把時間、專注力投注在這些重要的事情上,完成人生的夢想清單,這也就是成功學大師柯維所說的:「找到心中的羅盤。」
楊鈺瑩提醒父母,在培養孩子時間管理能力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給孩子足夠的自我探索、自我認識的時間。因為時間管理是為了要達成目標,而目標的設定就會牽涉到:「我是誰?」「我要實現什麼目標?」「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孩子在探索的過程中,如果發現有興趣的事情,就會願意為自己設定目標,會在自己設定的時間內努力完成。在這種狀況下,時間管理能力自然會好。
此外,還要給孩子時間犯錯,因為在犯錯過程中可以了解自己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開始會去思考怎麼解決問題,也就慢慢能抓準在真實世界裡完成一件事情需要的時間,包括摸索、犯錯、解決問題的時間都會思考進去。
目標3 過去教孩子管理時間的重點是「數字」,現在的重點是「自我」
時間管理大師賽維特指出:「好的時間管理,其實就是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的能力,需要配合孩子身心發展狀況、大腦發育成熟度,一步步累積,無法速成。父母需要有合理的期待與適度的放手,例如,不該強求學齡前的孩子,完全配合大人的行程,因為這段期間,他們的能力有其限制。也不需再為青春期的孩子事事提醒,因為他們需要開始鍛鍊自己規劃未來的能力。
楊鈺瑩提醒爸媽,時間管理是一個很深的綜合能力,必須建立在很多基礎能力上,包括:孩子自我監控的能力、目標設定、自我認識、內在動力、自我要求……這些能力都有了之後,才會有後面這塊時間管理能力。
要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最需要的就是給孩子「時間」:給他時間長大、給他時間探索自我、給他時間找到人生目標、進而找到內在的動力,這過程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與對話,當然,還有父母的──時間。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