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森YOYO幼兒園,您的寶貝的第二個家
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
輕鬆面對孩子被“欺負”問題
相信許多家長有這樣的經驗,聽到或看到自己孩子被別的孩子打了、推了、抓了…父母心裡多少一定會有些許心疼和氣憤。同時又對於要不要上前干預顯得很矛盾:教自己孩子以牙還牙、以暴制暴吧好像不太好,不教他還手吧又怕他以後受欺負總吃虧。怎麼辦呢?
區分孩子間正常的交往和“被欺負”
某位家長分享:孩子2歲半,是個小男孩。從小家長就教他有禮貌、謙讓、友善的待人態度,所以他不搶玩具,也不欺負小孩,比他大的,比他小的,他都謙讓。若有小孩從他手中搶東西時,他不會搶回來,而且好像還覺得挺好玩的,有時候還會笑。孩子總是這樣會有問題嗎?以後會不會更容易被欺負?我們有些擔心。
絕大部分時候,孩子們之間的衝突並無危險性,基本都屬於遊戲。比如這個案例裡,這個孩子還會覺得“小爭搶”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他不認為是自己“被欺負”。這個時候,倒是大人有些焦慮了。
所以,一般孩子們之間玩耍,有爭搶,都屬於正常。只要他們都投入到當時的情境中,並沒有遇到情緒上的問題,那大人就不要去打擾。孩子之間有時候就是通過一些肢體的接觸來交往的。他們之間的肢體接觸更多帶有遊戲的成分,並沒有太多“吃虧”不“吃虧”這樣的想法。大人要做的,只是盡到監護人的責任,確保孩子們的基本安全。
而且,孩子現在沒反應,跟以後“容易被欺負”沒有任何邏輯上的聯繫。
只要能在日常教養過程中,教會孩子界限區分,那麼等孩子長大,若遇到觸及自己的底線,就一定會懂得捍衛自己的權利。
所以,為了養成孩子更清晰的界限意識,請留心:
1、呵護好孩子的“物權”發展,尊重孩子的內心需求。比如孩子3歲之前不愛分享是正常的,不責備;平時多帶孩子整理自己的玩具,明確告知“這是你的”,別人不能隨意拿走,想要玩的話需要經過“你的同意”。日常和孩子說話也可以多用“你的”、“我的”,幫孩子做好界限區分。
2、在公共場所玩,孩子得到一樣物品後占著半天不想鬆手,又有別的小朋友等著玩,那麼父母也不必太尷尬,不要硬逼孩子放棄,或者指責孩子不懂事,只需要提醒孩子,並且依從孩子的意願做個約定:我們再玩N分鐘吧,這邊有小弟弟在等著呐,我覺得那邊好像更有趣(轉移注意力)。
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不強逼,等孩子長大,自然不怕去做真正的自己。
區分孩子是否因此受到了身心影響
家長分享:前幾天我從幼稚園接我們家寶貝回家的路上,發現他情緒不對,就問他怎麼回事。他說是在幼稚園拿玩具的時候被小朋友打了臉。我問他後來怎麼樣,他說老師過了一會兒看到就過來制止了那個小朋友。我不知道他最近在幼稚園是不是經常會受到這樣的欺負,因為他以前非常活潑愛表現,最近變得也不愛說話了,總是委屈的樣子。我該怎麼引導他呢?
孩子情緒有變化,說明這個事情對他來說是有影響的。孩子是否在幼稚園經常受到“欺負”,這個情況一是要跟幼兒園老師詳細瞭解。二是要給孩子更多關注,給他一個安全的表達環境,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要讓孩子知道,他有任何問題都可以要求爸爸媽媽來幫助解決。
當孩子跟父母講述並求助了之後,你要做的最重要的就是幫助他做正確的歸因,跟他一起來解決問題。下面是一些原則和方法:
1、引導孩子不要畏懼和逃避。遇到欺負自己的小朋友,直接問問他“你為什麼欺負我?”可以求助老師,甚至反擊。
2、引導孩子想一想怎麼樣應對。比如:“如果他是一個兇惡的大熊,我們怎麼去對待他呢?”“我們好好吃飯長個大個子,有力氣了他就不敢欺負我們了對不對?”幫助孩子以更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和解決問題。
3、觀察這個孩子是不是誰都欺負,欺負別人的這個孩子的行為是不是經常的,是不是所有人他都欺負。如果這個孩子確實有行為和心理上的問題,可以跟孩子的父母瞭解一下情況。以及請學校老師進行干預、協調,以解決問題。
尤其有些偏於安靜的孩子,父母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孩子近期情緒狀態明顯異樣,甚至晚上做噩夢,但是白天怎樣問孩子都問不出什麼來,那麼可以這樣做:
帶孩子出去玩,最好由孩子爸爸跟孩子做個遊戲,陪孩子經歷一下幼兒園的一天的生活,讓爸爸做保護傘,告訴寶寶什麼都不怕。孩子在放鬆、對大人充滿信賴的情況下,會更有可能表達自己。
看到孩子求助時,恰當教孩子更多社交技巧
家長分享:我家孩子兩歲了,別人拿了她的東西後,她不去要回來,倒是自己亂發脾氣。以前我都會鼓勵她自己去拿回來,有時候孩子可以拿回來,也有時候會受挫。不知道是不是害怕,別人搶她東西,她有時看看我,我朝她微笑,她偶爾會自己去拿回來,但有時去了想把小朋友的手掰開但又不敢下手,只能哭著發脾氣,我會抱抱她說出她的情緒,但次數多了我也困惑該怎麼辦了,我該如何引導孩子呢?
孩子這個年齡,孩子自我意識比較強了,她會希望自己很有力量去解決問題,所以遇到挫折就容易發脾氣。
一般情況下,遇到孩子與其他小朋友有衝突,建議大人不予干預。或者發現孩子情緒問題後,只是進行情緒安撫、共情。很快,孩子們自己就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不過,若孩子有明顯的求助,比如這個案例中孩子的眼神投向自己,或者有的孩子會牽著大人的手,希望大人去幫自己擺平,那麼其實父母就應該在這個時候再教孩子一些社交技巧。比如告訴孩子:跟其他小朋友提出“輪流"和”替換“的概念。引導孩子去跟別的小朋友說:如果你想玩我的玩具,那我們可以輪流來,我玩5分鐘,你再玩5分鐘;再或者:我們來輪流玩玩具,你玩我的,我玩你的。
當然,這些技巧,如果能在日常陪孩子遊戲的過程中,就通過角色扮演等方式,提前融入互動遊戲中,教會給孩子,是最好不過。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社會交往方式。作為家長,是否介入、何時介入、怎樣介入,的確裡面都有學問,不過“尊重”孩子的意願,是任何一種解決策略的前提。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